在战国时期,赵国曾拥有一块极为珍贵的美玉,它被誉为“和氏璧”。这块玉石的美丽和价值让强大的秦国垂涎欲滴,秦国甚至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它。尽管赵国对此交易感到不满,并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侮辱,然而,由于两国之间力量悬殊,赵国最终不得不妥协。然而,事与愿违,秦王并非守信用的人,他拿到和氏璧后,立即将原本承诺的城池交换提议抛诸脑后,根本没有兑现诺言。
为了挽回这块无比珍贵的和氏璧,赵国的名将蔺相如毫不犹豫地前往秦国,准备与秦王展开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。经过一番巧妙的智谋,蔺相如成功地将和氏璧从秦国带回了赵国。这一传奇事件后被历史铭刻为“完璧归赵”。
在这个历史故事中,争夺的宝物正是和氏璧,这块玉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美玉之一,还是一个流传千年的象征。和氏璧,也被称为“和氏之璧”或“和璞”。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,这块玉石名字中的“和氏”二字,指的是一位人名。
展开剩余80%正是因为这块玉石的珍贵,背后献玉的主人卞和的事迹才显得尤为重要。卞和,楚国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,正是他发现了和氏璧的真正价值。他的慧眼识玉,最终让这块珍宝名扬天下。卞和的事迹,正如古人所言:“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”,而卞和,便是这块和氏璧的伯乐。
卞和在楚国的荆山发现了这块石头。那时,荆山中有一个山洞,里面堆满了形态各异的石块。传说卞和便是在这些乱石堆中发现了这块异常的石头。凭借其敏锐的眼光,卞和很快认出这并非普通的石块,而是一块极为珍贵的玉石。为了保护这块宝贵的和氏璧,他将其带回家,经过简单的打磨后,便亲自前往楚国,欲献给楚厉王。
然而,楚厉王并没有识别出和氏璧的价值。他拿到这块石头后,仔细端详了许久,却误以为这不过是普通的石块。楚厉王误以为卞和是来欺骗自己,怒火中烧,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膝。即便遭受如此重罚,卞和并未因此气馁。在楚国新君楚武王即位后,卞和再次怀揣着和氏璧前去献宝。然而,这次楚武王同样未能辨认出和氏璧的真伪,甚至召来了专家鉴定,结果依然认为它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块。楚武王同样愤怒不已,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右膝。
面对如此屡屡受辱,卞和无助地抱着和氏璧来到荆山山脚,彻夜哭泣。他哭了整整三天,直到眼泪干涸,血水从眼角流出。楚文王听到卞和的哭声,派人前来询问原因。卞和解释说,他并非因受罚而哭,而是因为自己发现的这块珍宝无人识得,心中充满遗憾。楚文王对卞和的执着产生了兴趣,于是命人剖开和氏璧。经仔细查看,果然发现了其中蕴含着一块极为珍贵的玉石。为表彰卞和的坚持,楚文王决定将这块玉石命名为“和氏璧”。
从那时起,和氏璧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宝物。它经历了多次辗转,最后成为了赵国的一部分。民间关于和氏璧的流传故事众多,有一种说法是在楚威王时期,一位战功赫赫的大臣因立下战功而获得和氏璧的赏赐。大臣欣喜若狂,向亲友展示这块珍贵的玉石。然而,在众人谈笑间,一则关于河里大鱼的消息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,等他们回到宴会现场时,和氏璧却不翼而飞。
这块和氏璧就此失踪,直到五十多年后,才被一名不懂玉石的人拿到市场,偶遇赵国的内侍缪贤,缪贤购得这块玉石。后来,赵惠文王得知此事后,便要求缪贤归还和氏璧。然而,缪贤并不愿意轻易放弃这块珍贵的玉石,百般推辞,不愿交出。这个版本的故事显得有些离奇,毕竟,作为一国国宝,和氏璧怎么会如此轻易地作为赏赐送给一位大臣呢?而且,这块玉石在五十多年后才再次出现,也让人感到困惑。
另一种说法认为,赵国与楚国缔结姻亲,楚国因此将和氏璧赠送给赵国。尽管这种说法似乎更为合情合理,但仍然存在一些疑点,因为楚国怎会如此轻易地将如此贵重的玉石作为聘礼呢?如此的大礼显得有些过于不合常理。
无论流传的版本如何,和氏璧最终还是回到了赵国,并在“完璧归赵”事件中重新归还给赵国。然而,和氏璧的命运依然未能完全明晰。最终,和氏璧落入了秦国的手中,虽然史书未明确记载它在“完璧归赵”后的去向,但李斯的《谏逐客书》中提到,“陛下有随、和之宝”,其中的“和”便指和氏璧。由此可见,和氏璧最终被秦始皇获得,并成为了秦国的国宝。
秦始皇将和氏璧制成了秦国的传国玉玺,玉玺上刻有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八个字,象征着秦国的兴盛与长治久安。
至此,和氏璧的故事几乎被定格。然而,大家或许会好奇:这块圆形的和氏璧如何能够雕刻成方形的玉玺呢?由于和氏璧的历史悠久,且史料中没有确凿的记载它最初的形态,大家难以得知它最早的样貌。不过,从古代文人的描述中,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线索。西晋傅咸在《玉赋》中提到,“当其潜光荆野,抱璞未理”,其中的“璞”指的便是原石,而《尔雅·释器》也提到,和氏璧最初未经过雕刻,形态接近圆柱体,且中间有孔,像一个环形玉器。由此,我们可以推测,和氏璧最初并未经过精细的雕琢,保留了原石的形状,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才将其雕刻成了玉玺。
因此,尽管和氏璧的最初形态至今没有确凿证据,但可以确定的是,和氏璧最终被秦始皇巧妙地雕刻成了方形的传国玉玺,成为了秦国的象征。
发布于:天津市